有一个具启发性的故事,传说有个国王,为了奖励退休的忠臣,要赐给他土地。他带忠臣到一片田地上说:为奖励你多年的辛劳,我要赐你农田。从这里开始,你所走过的地方都是你的,但条件是必须在今天日落前,赶回到这个起点。忠臣听后,兴奋的拼命向前奔去,认为机不可失。他拼命的走,心中想着「这都是我的」,要走到很远的地方才回来。眼看太阳快要下山,他开始慌了,害怕失去将拥有的土地,于是就奔跑赶回原点。在日落前一刻,他成功赶回来,得到了大片土地。但此时激动又疲惫的他,因过度操劳心脏衰竭而倒下。临死前他才发觉,其实自己不需要这么多土地,只可惜他没有机会重来了。这个故事的重点,不只告诉我们不要贪心,更告诉我们要想清楚,什么才是对我们有益应去获取的东西。


 
 
       比方说多人聚餐时,某人事先讲好不要和他抢,这顿饭他请定了。这时其他人就会想,既然是他请客,我又不用出钱,那就不客气拼命吃,结果就会吃撑,吃到胃难过才肯罢休。又如同大型百货,平时不打折,特定节日会有优惠大特价,结果自然就会吸引大批人潮大买特买。这种人性预期心理,往往买前是冲动大过理性,买后是后悔大过抱怨。这些例子说明一个事实,只重视获得,不重视后果,就会得不偿失,为时已晚。常言道:「人生在世,生不带来,死不带去。来时空空,去也空空。」既然如此,就应了解人生时间与资源的有限,必须清楚什么才是对自己真的好。这时我们会发现,少些物欲追求,多些内在修为,更能达到身心健康又幸福的“富足人生”。
 
       到底怎样才能迈向“富足人生”境界呢? 首先待人处事不需过于聪明圆滑,更需真诚踏实才好,这就要从“抱朴守拙”开始。曾国藩说过:「一味浑厚,绝不先露」,即要我们多用朴实,才不外露。因为明白人都知道「与其聪明外显,锋芒毕露,反易遭人忌恨;与其处世圆滑,不如保持自然质朴;与其彰显才智,不如大智若愚,韬光养晦。」说明一个人懂得低调修炼的重要,也阐述了“抱朴守拙”是为人处事的极高境界。
 



 
       事实上,处于今日知识暴炸的时代,信息取得虽容易,但知识也泛滥成灾。有时我们不知道什么才是对的,什么才是好的。更不用说现代人生活忙碌,普遍呈现压力山大现象,所以容易想的多、要的多,导致不快乐的人也多。其实方法多于问题,运用之妙存乎一心而已,不能一味求快。想要 “抱朴守拙”,需靠耐心的修为与积累,我们一般人可藉由“断舍离”的实务推动逐步体现。亦即通过学习和实践,重新审视自己与周遭的关系,从关注事物转换为关注自我。所谓“断舍离”,简单的说就是:「断绝不需要的东西,舍弃多余的东西,脱离对东西的执着」。致力于将身边所有“不需要、不适合、不舒服”的东西替换为“需要、适合、舒服”的东西,使周遭变得清爽,改善心灵环境,从外在到内在,彻底焕然一新。我们可以依据对象的实用轴与时间轴,经过仔细分析后,找出有那些对现在的自己是实用的就去用,而区别出的其他对象就可逐步抛开。




 



       推动“断舍离”的做法,不只是知道,更要付出行动。它本身就是一种行为法则,是要勇于面对人生,将各种贪念与多虑都断然舍弃。一是要以自我而不是物品为主角去思考,二是明白什么才是最适合现在的自己。只要不符合这两个标准的东西,就可以立即放弃或丢弃。





     “断舍离”的效用可发挥在生活与工作上。例如: 生活的“断舍离”,就是环视整个家中物品,从各厅室内的陈设物件、各衣柜的衣服寝具、各抽屉对象到储存室的物品等,都应进行全面的清点、分类、整理,你将发现家里有许多“能用却不会再用”的东西,这时就需要做到“当断就断,当舍就舍,当离就离”的工夫。
 
       同理,工作的“断舍离”,就要审视整个工作历程,从过去、现在到未来,自己所遇到的人、所经历的事件、所发生的结果与未来的期待,进行全面的反思、分类、整理,你会发现人只有在简单舒适的环境中,才能达到内心的舒适自在与看清局面。断舍离,可以帮我们逃离慌乱的生活,善待自己的身体和精力,获得真正的精神自由。当你发现对自己“无用或不会用”的东西时,就不要再去想,更不要再执着,“当断就断,当舍就舍,当离就离”。尽快学会跳脱自己,通过外在观照内在,让自己不再把注意力集中在缺失地方,而是去关注那些力所能及与应加强学习之处。逐渐培养出具更高视野的俯瞰力与更精准的行动力,做好外减内加的生活型态。把握这个原则并持之以恒,自己必能悟出“抱朴守拙”的道理,持续累积的“断舍离”,并以厚积薄发之势,实践自我终极目标,达到真正有意义的“富足人生”境界。
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



若您有进一步管理培训与咨询需求,我公司拥有来自台湾和上海的多位资深管理顾问组成的团队,均具有10多年的咨询辅导与培训经验,可以为您答疑解惑,欢迎来电洽询


联系电话:13566599088(金先生);18368201856(陈女士)